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接受本报专访——
把准工科大学“双一流”建设坐标

校园好读书 大连理工大学 龙海波 摄
在东三省的高等教育版图上,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大连理工大学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校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在省会城市的“985工程”高校,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可见一斑。
但是近几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影响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进步伐。在著名的“四大工学院”(其他三校为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里,大连理工大学的发展势头也不占先。随着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深入,大连理工大学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双一流”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
中国教育报:国家做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您认为其对大连理工大学意味着什么?
郭东明:“双一流”是由大国变强国的必然需要,与“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紧密相连,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双一流”将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家发展的“先发”和“前驱”作用,进一步彰显人才和智力的双支撑作用,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包括大连理工在内的各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985工程”“211工程”的基础上,“双一流”建设将打破以往划定的学校资格界限,更加强调学科基础,绩效杠杆,动态考核和调整,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无疑是重大的改进。因此,我们大连理工大学应以深化改革为内生动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在服务与贡献中“争创一流”,完成新的跨越。
中国教育报:大连理工大学会如何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
郭东明:“双一流”也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总书记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重要论述,强调了特色的重要性。高校同质化办学导致大学核心竞争力不足,还造成资源的稀释浪费。“双一流”给了高校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引擎。如何用好这个新引擎精准发力,各个高校都应有各自的深入思考。
大连理工大学的选择是“一体两翼四力”。“一体”就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一体考虑,特别是抓住学科这个龙头、人才这个根本,围绕立德树人,抓好汇贤用才;“两翼”就是强化办学特色、深化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四力”就是办学能力、办学活力、办学实力、办学魅力建设互相统筹。
中国教育报:现在网上有人担心,“双一流”建设会成为形象工程,很难取得实效。您怎么看?
郭东明:经过多年的建设,现阶段中国大学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起冲击的实力和底气。我们在一些学科领域有影响、有地位,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而且,随着我们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整个社会创新创业潜力的不断释放,将给“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舞台。从大学角度看,“双一流”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进行“双一流”建设所依托国家强大的发展“势能”,是无可比拟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坚定信心。
“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
中国教育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哪些差距?
郭东明:最明显之处是缺少享誉世界的顶尖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归根结底要从一流学科抓起。事实上,之所以称得上世界一流大学,也一定有若干个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才行。在“求全”与特色之间选择,无疑特色才是最重要的,高校要坚持围绕自身特色谋优势,加强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因此,大连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是“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的思路。
中国教育报:目前国内高校“跟跑”的学科比较多,“领跑”的学科比较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郭东明:一是从发展状态来看,我们的学科优势还是局部的或点状分布的研究,整体的、系统的超越还需假以时日,需要不断把研究优势拓展为学科优势、学科群优势;二是从未来发展看,基础的、前瞻的科学研究需要大力加强,“下好先手棋”,以推动学科的超前布局;同时,学科和国家产业的高端优势相辅相成,推动国家由大到强的高端产业发展需要国际领先学科的支撑,为此学科要在进一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中,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多学科多领域创新优势。
中国教育报:变“跟跑”为“领跑”,大连理工大学会从哪里突破?
郭东明:我们主要强化两个导向:一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东北振兴,强化问题导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聚创新源泉,提升创新能力,统筹好与面向科学前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关系。比如,我们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国家战略、国际前沿、东北振兴一体考虑,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催生了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的国家级“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并且,成立几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多个地方研究院,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是面向学科前沿,强化目标导向,特别强调理科与工科的高水平协调发展。比如我们从瑞典皇家工学院全职引进了千人计划学者、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权威专家孙立成教授,就是围绕基础研究布局基础学科,力求超前布局,抢占制高点。再比如我们在精细化工领域,基于彭孝军教授团队原创性成果研发的喷墨打印染料,不仅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了一定的份额,这在20年前还是不能想象的。我们的程耿东院士在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换届选举中以最高票入选为学会执委,并在新一届执委会会议上被推举为学会主席,这是首次由亚洲学者当选,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成就,也反映了我校力学学科的实力。
有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国教育报:有人认为一流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会不会顾此失彼,影响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的质量?
郭东明: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大学最本质的成果是培养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流人才;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学科建设是龙头和基础,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保障,学科声誉度高,师资队伍雄厚,科研能力强,才是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特别是工科大学,没有一流的师资和高水平的科研,就无从谈起一流人才的实训和培养。所以,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也要坚持围绕自身特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特优势。
中国教育报:高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是什么关系?
郭东明:“双一流”建设对高校自身来说是一个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实施以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为目标的、以协调机制体制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的综合性改革。在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尤为激烈的当下,我校坚持学科龙头与人才强校相促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动人才政策与国际接轨,通过人事制度改革,采取资源优先保障、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人才特区等超常规举措,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二是汇聚培养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前瞻布局,及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青年杰出人才。三是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及评价体系,实现在岗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岗变薪变,激发办学活力和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和动态激励机制。
中国教育报:作为一校之长,您认为政府和社会还应该同高校一起做好哪些工作?
郭东明:首先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只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也包括社会资金的支持。资金支持要体现出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的多领域协调、多层次支撑的结构样态,体现公平竞争、扶优扶强扶特,促使高校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学科发展新布局,推动高校综合改革走向深入。
其次要加强政策和资源支持,有序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现在从中央到省市,政府分权、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都已达成共识,但一方面放权不等于放任,政府在放权的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另一方面,要遵守办学规律,避免高校的行政化。此外,还要完善评价机制,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强化协同创新,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30日第5版 作者:吕东光 中国教育报记者:储召生)